在江西東部的大山內,有一個常住人口不到10萬人的小縣城,靠做面包走出了20多位億萬富翁、160多位千萬富翁,這就是“中國面包之鄉(xiāng)”——資溪。我們熟悉的“鮑師傅”“詹記”“瀘溪河”等品牌,都是資溪人闖蕩中國面包界的縮影。
30多年前,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,當時的資溪人渴望著生活能有新奔頭。1987年,在資溪縣馬頭山鎮(zhèn)楊坊村長大的退伍軍人張協旺在江西省鷹潭市開了一家面包店,取名“鷺江面包店”,自此資溪人有了第一家面包鋪子。
外形小巧、外酥里嫩、奶香四溢的小餐包,是資溪面包的代表產品。靠著這樣的小餐包,“第一代資溪面包人”完成了農民到商人的“蛻變”。許多人經過艱難的“幾輪”打拼才站穩(wěn)腳跟,逐漸找到面包生意的“門道”。
像張協旺這樣的“第一代資溪面包人”在經營規(guī)模逐步擴大時,通過親幫親、鄰帶鄰的方式,一村帶一鎮(zhèn),一鎮(zhèn)帶一縣,使得資溪面包產業(yè)不斷發(fā)酵膨脹。楊坊村也得名“中國面包第一村”。
在資溪面包產業(yè)的起步階段,政府就開始提供小額“面包貸款”。只要有人想去外地開面包店,很方便就能貸到幾千至數萬元不等的啟動資金。20多年前,資溪縣還成立了全國第一家縣級面包行業(yè)協會,為在外地的面包商戶提供法律、資金及技術等方面的援助。
幾十年間,資溪走出了超4萬人的“面包軍團”,把16000多家面包店開到了國內外1000多個城市,“承包”了千家萬戶茶余飯后的點心。
賺了錢的“資溪面包人”,又回到家鄉(xiāng)投資近30億元,十余家企業(yè)建成投產,生產更加規(guī)范智能。讓資溪面包由小作坊向大生產、小家庭向大集團轉變。
進入新發(fā)展階段的資溪面包產業(yè),不斷加快工廠化、品牌化、標準化、規(guī)?;耐黄疲蟽?yōu)質資源,打造全產業(yè)鏈模式。2018年,資溪縣啟動建設資溪面包食品產業(yè)城,涵蓋中西點綜合工廠等烘焙主產業(yè)鏈企業(yè),以及油脂、鮮奶等副產業(yè)鏈企業(yè),并配套建設面包商學院,推進“產城景”融合發(fā)展,著力打造烘焙業(yè)的“新航母”。
隨著資溪面包品牌做大做強、遠銷海外,如今,資溪縣農民純收入的60%都來自面包產業(yè)。
穿行在資溪縣城的大街小巷,隨處可見大大小小的面包店、面包培訓中心、面包文化館,面包文化已融入這座小城的脈動,逐漸長成為具有現代競爭力的產業(yè),展現出江西人實干創(chuàng)新的精神底色,彰顯出中國民族品牌的強勁活力。
統籌:劉佩、杜瑞
記者:余剛、劉佳敏
編導:羅林嵐
新華社音視頻部制作
版權聲明:凡注明“來源:中國西藏網”或“中國西藏網文”的所有作品,版權歸高原(北京)文化傳播有限公司。任何媒體轉載、摘編、引用,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,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。